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陳惠萍小姐

line分享列印本頁
:::

“你必須要勇敢地去改變你自己,你才可以去改變這個世界你認為不完美的那個部分”-陳惠萍

陳惠萍簡介照


 
簡介
陳惠萍,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是臺灣第一個綠能群眾募資平臺「陽光伏特家」的共同創辦人,憑著一股「失控的正向思考」一路實踐她的能源轉型之路,期許未來人人皆能將「綠能公益」及「綠電共享」實現於生活中,一起為綠能發展、環境永續貢獻一份心力。

從社會學的角度反向思考,臺灣為什麼不使用太陽能?
       採訪小組前往位於臺北市中山區的陽光伏特家,映入眼簾的是宛如咖啡廳般的辦公環境,舒適自在的工作氛圍搭配充滿活力與朝氣的員工,讓採訪小組對陽光伏特家創辦人陳惠萍小姐在企業經營理念及創業心路歷程更為好奇。
     「踏入綠能科技領域與我過去的學術脈絡有關」陳惠萍與我們分享,在就讀碩士班期間,陳惠萍主要從事身心障礙者處境的研究,她認為「身體不應該只有一個樣子,也不該只有一套標準,應該跳脫對『正常』的映像框架,從不同面向去看待事情」,言詞間透露她對社會弱勢及邊緣族群的關懷,也展現她以人為出發點,用社會學角度關注不同領域的特質。
       陳惠萍在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就讀期間,因緣際會下參與了由理工科學、社會人文科學等領域組成的跨領域研究團隊,從事科技與社會的「永續智慧住家」研究計畫。過程中她發現,任何的民生需求都需要使用能源,「能源是基礎民生必需品,每當停電時,我們會因為生活中缺少電力而感到不習慣,然而生活的便利性讓我們很少去思考電力的來源與組成是什麼?對環境是否友善?」陳惠萍有感而發地說。
       因為參與能源相關的跨領域研究計畫,使她對能源在臺灣的使用狀況產生興趣,也開始關注臺灣太陽光電在地使用情形,在研究中她發現臺灣是製造生產太陽能板的世界前幾大國家,但是國內應用卻相對稀少。為了回答及解決這個問題,陳惠萍開始踏上尋訪臺灣太陽光電發展的歷程,以及為什麼我們不使用這項綠能科技產品,並將「臺灣太陽光電的社會技術網絡分析」作為她的博士研究論文。
       當時,陳惠萍拜訪了全臺灣十幾位第一批用政府資源在他們家屋頂上蓋太陽能的使用者,「我很好奇他們為什麼要做這麼不理性的事情,因為將太陽能板蓋在屋頂上需花費較高額資金且申請流程繁瑣」陳惠萍笑著說道。
       在拜訪完全臺灣早期領先使用者後,她認為雖然每個人使用太陽能板的動機不同,初步分為:環保實踐派、務實儲電派及產業試驗派等三派,但是在深入訪查的過程中,她觀察到一件事情:「從第一批使用者身上她看到了強大的民間動能,也許在旁人看來他們的行為不理性,但是對他們來說,確實有很強大的動機去採取行動,有的人想為環境盡一份心力、有的人想為企業儲電預備、也有的人想為未來產業的經營發展加入試驗等。」而這些常民參與的珍貴經驗,也成為促進國內太陽光電在地使用發展的啟動之鑰。

從兩大世界災難中開啟人生夢想啟程的轉捩點
      在博士論文期間,兩大世界災難「西元2009年莫拉克風災」及「西元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事件」,成為陳惠萍人生的轉折點;88年7月8日《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因為政策的發展,再生能源有更好的經濟誘因,可以透過政府、臺電以優於市電的固定價格去收購再生能源發電,可產生長期穩定的經濟收益,但經過陳惠萍仔細研究發現,參與設置的人9成以上都是有資金能力的公司業主,「這個政策在我的想像中應該是可普及推行的,為什麼沒有捲動更多的常民參與?」問號始終在心中盤旋。同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重創屏東,那時屏東縣政府發起「養水種電」的計畫,讓太陽能可以「種」在災後土地上長出新興的綠能產業,並且帶動災民共同參與。這完全翻轉了陳惠萍過去對「太陽能板都是「種」在屋頂上」的認知,「養水種電」讓綠能科技有機會長在廢棄魚塭上、受創的農地上、或是地層下陷之處。此外,而因屏東地形受地理條件的影響,太陽能板設置的「高度」還比一般地面的高出許多,很多因地制宜的創新就開始出現,這就是所謂的「在地創新」。這項計畫結合了國土復育、災民生計以及再生能源新產業的扶植,為災區帶來希望與重生,這不只成為她博士論文中新的一個章節,也促使她後來勇敢走向創業的種子。
       完成屏東養水種電的田野研究後,適逢100年時日本311福島核災事件發生,讓當時的陳惠萍心情受到很大的衝擊,因而讓她心中萌生了一個念頭「想帶福島的孩子們到屏東體驗災難後的土地重生」。她剛好發現有個知名酒商每年固定會推出百萬元圓夢計畫徵件大賞,便在3天內迅速寫好「福島核災兒童臺灣陽光行」的計畫書並且滿心期待的投遞出去,結果卻落選了。但是她卻沒有因此感到氣餒,一個轉身,馬上去找尋求其他協助,透過主婦聯盟輾轉認識前僑委會的張富美委員長,「張委員長不只是支持我們做這件事,她還連結了在日臺灣婦女會,促成了很重要的跨國連結。」因為她們的慷慨捐贈與支持,讓陳惠萍成功的帶了16位日本福島地區從來沒出國機會的弱勢家庭孩子,到屏東體驗玩樂的感覺,「因為在日本福島事件後,這些孩子在戶外是不能玩樂超過一小時,這對孩子們來說是多大的犧牲啊!」陳惠萍心疼的說道。在這次的事件中使她深受感動「我感受到這一次很美好地事情發生,原來當你真心想要做一件好事時,全宇宙都會幫你!」從陳惠萍的口氣中能感受到她多麼地喜悅能完成這件事。


 帶福島孩子到屏東體驗養水種電的樂趣(第二大段底部)
帶福島孩子到屏東體驗養水種電的樂趣


「創業」就像談戀愛,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101年,陳惠萍抱持著研究者的好奇,參與經濟部能源局「陽光屋頂百萬座推動計畫辦公室」的實習,更獲得難得的機會與執行單位工研院綠能所一同策劃「陽光開講」活動,此計畫執行的過程中,陳惠萍協助在全臺各地區培養近100位種子教師,於全臺社區推廣再生能源,來回穿梭於政府、企業與社區間。那次的實習機會,除了讓她有機會直接投身於政策推動,更實踐了自己的理念規劃,幫助將艱澀的太陽光電政策轉譯傳遞出去,讓綠電資訊遍布全臺各地,以接地氣的方式貼近民眾。
       在此時期,陳惠萍也曾嘗試向工研院提送募款型的綠能公益案,雖然最後因工研院無法擔任募資的角色而無法提案成功,「我覺得從研究者到行動者的路上,我變得越來越勇敢,不再害怕失敗。」在此刻,「綠能公益」結合「群眾募資」的模式已在她的心中萌芽,越來越具體。
       104年間,在身邊師長朋友們的鼓勵下,她準備勇敢實踐理念。當時,她在選擇成立「非營利組織」或「公司」間掙扎,但是,在偶然準備參加臺大一項創業競賽的活動過程中,她發現「社會企業」的組織型態非常符合她的理念,所以就先取了一個「綠點社會企業」的名字,準備去登記公司。在業界朋友的引薦下,陳惠萍永遠記得5月20日這天,與友人相約在臺大的後門咖啡館,與另一位合夥人馮嘯儒相會,「當天我們3人就決定好一起開公司!」她笑稱或許這是因為彼此都是準備好的人,然後剛好在「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才讓夢想成型。後來又找到其他兩位共同創辦人,在同年7月8日「綠點能創公司」正式誕生。他們的共同目標就是打造臺灣第一個綠能全民參與平臺—「陽光伏特家」,促進全民參與能源轉型。

實踐綠能共享的路上,沒有人是局外人
       在105年3月,先創立「綠能公益」平臺後,在同月誕生了第1個公益專案『桃園國際兒童村』,在兩個月內成功募資到35萬元,完成5kW太陽光電系統建置。眾多捐款者中有一位醫生,因為看到福島事件,希望孩子們未來在無核災風險的世界生活,因此想盡點力量。他表示,「捐款是最小的事」,但這份支持對於新創團隊來講卻是最大的肯定。有了第1個專案後,公司營運也慢慢開始滾動起來。幾個月後,陳惠萍透過屏東縣政府的資源媒合,以及縣府長官帶頭捐款、聯合在地太陽能系統業者共同完成一座6kW太陽光電系統,用綠能幫助屏東勝利之家的身心障礙孩子們獲得長期永續的溫暖照顧。同年6月,陽光伏特家也推出「綠益共享」平臺,打造了臺灣第一座群眾出資的全民電廠「台南擔仔1號」,由擔仔1號主人提供屋頂,在陽光伏特家的努力下,「台南擔仔1號」成功設置44片太陽能板,總發電量約11.44KW。其中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更以行動認購其中20片太陽能板,與陽光伏特家攜手開啟了臺灣公民電廠的重要扉頁。
       而106年臺灣電業法修正後,也開啟未來電業自由化的里程碑,陽光伏特家也開始積極規劃成為臺灣第一家綠能售電業,並於108年9月,成功申請臺灣首張再生能源售電業執照,不僅是國內目前除了臺電以外的第2家電力公司,也是臺灣第一家純賣綠電的售電業者。未來陳惠萍希望民眾不僅可以共同出資參與綠電生產,也能透過陽光伏特家購買並使用綠電,成為真正的再生能源「產銷合一者」(Prosumer)。
       陽光伏特家的使命,是希望讓所有人簡單地在環境行動中找到經濟價值。如今,陽光伏特家已成立5年,陳惠萍與其他兩位共同創辦人,從無到有得滾動起來,不但打造了臺灣第一個綠能全民電廠平臺,目前已建置完成超過200個電廠,並帶動近兩萬人次共同參與。儘管創業的過程中雖然辛苦,但「想讓家家戶戶,享有永續的綠能」的理念正在團隊夥伴的努力中逐漸成形,讓她更確信她自己走在對的路上。「我很喜歡甘地的一句話:『你自己必須成為自己在世上想見到的那個改變。』所以,你必須要勇敢地去改變你自己,你才可以去改變這個世界你認為不完美的那個部分。」陳惠萍語氣堅定地說。未來她與陽光伏特家的團隊,希望透過綠益共享的模式,讓太陽能發電的好處為全民皆可共享;此外,更期許透過綠能公益的做法,將政府推動再生能源的資源,放在最需要而且最弱勢的的族群身上,讓綠能科技的發展產出更多社會價值,共創永續生活的美好環境。

陳惠萍(左下第1位)與陽光伏特家的夥伴們(第四大段底部)
  
陳惠萍(左下第1位)與陽光伏特家的夥伴們

發布單位:
環境部
更新日期:
113-08-10
點閱數量:
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