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事重複地做,你就會是專家;重複的事不斷地做,你就會是贏家!”-張淑貞
簡介
張淑貞,現任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榮譽理事長,曾於103年榮獲第2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個人組特優、96年環保專業獎章實踐類二等獎、84年全國推動環保有功義工優獎,所帶領的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亦曾榮獲91及94年全國推動環保有功團體特優獎等獎等殊榮,目前已投入環境教育30餘年,並將環境教育視為終身志業的環保鬥士。
守護心目中美好的「花蓮」
風和日麗的三月午後,採訪小組來到花蓮環保工作促進會的辦公室,一進到辦公室便看到牆上及櫃子有許多獎章及照片,讓採訪小組迫不及待想聽張淑貞分享她的故事。
「回想起我意識到環境的改變,是從生活的環境周遭開始…」張淑貞侃侃而談與我們說道。大學畢業後,張淑貞回到家鄉的母校花蓮女中任教國文老師,任職期間隨著校園改建,她發現平常帶學生參觀課文中所提及的植物在校園中漸漸消失了;而她從小到大所生活的美崙社區,在幾年間,也隨著都市發展進行道路開拓、工廠興建等問題,造成童年時期曾快樂戲水的清澈河水不僅遭受到污染,周邊的動植物也看不到了。「當時的我覺得好可惜,也想著是否能改變什麼?一股想守護環境的心此刻已在心裏慢慢萌芽。」
不怕挫折,只想保護環境、改變傳統
76年,占滿各大報紙頭版的「桃園中壢垃圾大戰事件」,一張張滿是垃圾堆積如山的照片,看得張淑貞怵目驚心,同時心中也想著:「我能為環境做些什麼?」,於是她決定從自身開始做好資源回收,在此同時,張淑貞身兼花蓮女中衛生保健組組長,她留意到校園不只需要清潔維護,更看到了問題的遠端,龐大的垃圾該如何處理?於是在校園裡發起垃圾減量、資源回收行動外,也鼓勵師生自備餐具,禁止保麗龍餐盒進入校園。「一開始在推動這些環保理念時,有許多老師反對,因為他們覺得在教室裡進行垃圾分類會影響學子求學環境,可能會造成學生課業表現不佳。」但張淑貞不放棄,依然努力斡旋學校教職員及提供校園午餐的廠商,她以身為人母的情懷,先遊說了周遭同為女性的教職員及廠商,終於得到認同與支持。「遇到挫折時,我告訴自己,不要放棄,因為你在做對的事情!」。
「對於環境教育,我想做的更多!」於是83年時,張淑貞在校園發起「垃圾震撼之旅」行動,時任班級導師的她,自費租車帶領花蓮女中新生參觀垃圾掩埋場,給予新生一堂震撼教育課,此舉引起其他教師的共鳴,同感如此安排環境教育,可以觸發學生愛護環境的良善,紛紛加入此行動。從此,花蓮女中新生的「垃圾震撼之旅」也成為入學必經體驗。張淑貞語帶感動地說:「在退休卸下職務前,我偶然看到同事整理資料時,所編輯的一段文字:『環保是花蓮女中的傳統』,讓我覺得我過去20幾年在花蓮女中所投入的一切心力,如今得到一份值得驕傲的肯定,也為未來的環境種下數以萬計的希望。」。
帶民眾、學生走訪七星潭邊的垃圾山照片
成為花蓮地區環保生活化的帶動者
除了校園,張淑貞也走進社區推廣環境教育。張淑貞於81年加入花蓮環保工作隊,在當時媒體尚未發達的歲月裡,身為隊長的張淑貞帶領志工們進入社區,挨家挨戶地向居民推廣垃圾分類重要性,並設立回收站,指導居民做好資源回收工作,也推動美崙清潔日「社區綠美化」活動,更發揮教師技能,進行一系列教導社區居民將廢棄物再生利用、瞭解綠色消費觀念、學習把廚餘做堆肥、廢油做肥皂及搶救社區綠色資源等活動,「回想起當時,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到社區去向居民推廣資源回收的訊息,覺得自己勇氣十足,我真是好熱血啊!也好幸運有那麼多夥伴陪我一起奮鬥!」張淑貞笑著說道。
花蓮環保工作隊於87年正式登記立案改名為「花蓮環保工作促進會」由張淑貞擔任理事長一職,身為理事長的她,帶領促進會的夥伴們,致力於推動及策劃各類環境教育宣導活動,推廣對象除了學生、社區居民外,還包含原住民、新住民及弱勢者,心思纖細的她,總會針對不同年齡族群去設計各類型環境教育教材,例如針對新住民的課程,她設計先讓還無法看懂中文的新住民如何看懂電費帳單上所透露出的資訊,然後再切入話題引導新住民如何在生活中貫徹省電作為。在如此這般緊湊又忙碌的生活中,她也不忘為未來環境教育培植新一代環境教育志工,期許能有更多人加入她的夢想成就團隊,共同構築她所期盼的永續環境。
「一個人絕對做不了那麼多事情。」在近30年的環境教育及環境保護的歷程中,張淑貞感性地說:「很感謝環保工作促進會的夥伴們,因為集結了眾人的力量,我們才能做更多、推更廣、走更遠」。
營造生物多樣性棲息地,培養對環境尊重的認知
近年來,因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問題已威脅人類及動物生存空間,張淑貞已把重心轉向「認領荒地」。從97年開始,利用閒置荒廢的土地,透過一些作為去營造生物多樣性棲息地,持續維護至今。採訪當天,張淑貞帶我們去參觀她目前正在進行培育的場地,一處緊鄰工業區的公園:大本運動公園,裡面種滿各式各樣的臺灣原生種植物,一眼所見盡是綠意盎然、生機蓬勃,還有艷麗的蝴蝶飛舞,著實相當漂亮!「你們相信嗎?這裡的土質乾旱,在還沒認領前,原本長滿外來種的銀膠菊,清除銀膠菊後,整個來說這裡只是一片荒地光禿禿,絲毫不引人興趣的空地啊!」張淑貞仔細地與我們解說,大本運動公園的生物多樣性棲地如何從一片荒蕪,經過多少努力才發展到現在的鳥語花香。在向所屬單位完成認領土地程序之後,張淑貞與志工們仔細地針對每一個區域,規劃適合種植的原生種植物種類,並適度地保留野地常見的植物,也對外開放社區居民加入維護的行列,不只讓當地的生態獲得喘息,更讓在地的人們與這片土地產生情感的連動,經過這些年精心地灌溉培育下,現在的大本運動公園生物多樣性棲地和可食地景區已經是一個充滿生命的生態方舟,承載著生態和環境永續的使命,為環境教育立下一個新的里程碑。
學生參觀大本公園生物多樣性場域
從張淑貞娓娓道來的字裡行間,足以感受到她對守護土地的熱情,也看見她對環境的隱憂。「我希望留給下一代純淨美好的世界,而不是污染的環境。」從社區的環保媽媽、學校的環保老師、環保工作促進會的理事長等角色的轉變,張淑貞已將環境教育視為終生志業,更樂意將推動環境教育的經驗,分享至更多社區或團體,希望連結更多人的力量,一起守護臺灣這片土地。「堅持很重要!自己先做,以身作則,才能影響他人。」
- 發布單位:
- 環境部
- 更新日期:
- 113-08-10
- 點閱數量:
- 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