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可以影響一小群人,這一小群人就會集結成一大群人,這一大群人就會造成改變”-王雅玢
簡介
王雅玢,中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及永續環境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秘書長,長期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及科普教育的行動實踐教育者。
因叛逆而走上環工路
就在一個有著暖陽及和風煦煦的午後,採訪小組與王雅玢教授相約在中原大學附近的一家咖啡廳裡,隨心聊起她一路走來的點滴。
當年,面臨大學聯考壓力的她,有著其他同學沒有的煩惱,因為家族裡有許多人從醫,母親對於從小品學兼優的她,期許她也成為醫學院的學生。然而,大學聯考的失利,反而讓她認真思考自己的下一步,在母親高度的期待和自己內心的衝擊下反覆煎熬,「我母親希望我不要去填志願,她想安排我重考,她認為我再考一次一定可以考上醫學系,但我真的覺得累了,我不想被安排,我想決定自己的人生」,於是,她接受了自己在聯考中未盡理想的現實,決心第一次不聽母親的話,在人生中做出第一次為自己的決定:「我填了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而且我一定會好好地完成學業,不會去重考!」她堅定地說著,彷彿又重現了當時她第一次反抗母親時的堅定與堅持。
從夢想開技師事務所到推動科普教育的大學教授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單純賭氣去念環境工程系(以下簡稱環工系),她著實發揮勤奮認真的態度,選擇進入實驗室做專題研究,希望從參與實務過程中,更加瞭解及投入環工領域,在此過程中,她發現了在課本以外的世界,充滿著難以想像的樂趣,「以前在課本上,看到『厭氧污泥』四個字,是沒有任何畫面可以想像的,直到有次我去採集水體樣品時,由於沒控制好採樣技巧,使得厭氧污泥噴了出來,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它那麼臭!而最好笑的是,學長第一時間並不是在乎污泥的味道,而是大聲喊著『快救污泥、快救污泥』!」她笑著講起這段回憶,到現在仍然無法忘記污泥的味道,以及學長慌張的表情,她覺得這一切實在太有趣了,因此她決定要一直追求這樣有趣的人生經驗,並規劃開設一家自己的技師事務所來協助解決環境的問題。但經過博士班的訓練後,她發現教育才是所有問題的基礎,若能投入教育就可以從扎根做起,因此她決定轉換跑道,以大學老師的身分給予基礎教育的老師和學生更多不一樣的思維和資源。因為對於教育的熱愛,開啟了王雅玢推動環境知識科普教育之路。
除了規劃和環境知識相關的科普實驗,王雅玢也親自到中小學推廣環境科普知識,辦理國小學生環境科學營、國中生環境行動實踐、高中生環境青年論壇。此外,她也開放實驗室給資源比較有限的高中,提供機會讓有興趣的高中生一起參與實驗,並將實驗成果參加科展,為未來培養更多環境人才。
另一方面,王雅玢亦攜手獨立書店,共同辦理環境知識講座,讓來書店的親子共同參與;同時,她也帶領環工系的師生參與各式環境相關活動,從淨灘到認養海岸線,製作各式教案到學校社團、社福機構、鄉鎮廟宇推動環境教育,和中小學老師合作辦理系列環境行動實踐,更在專業研討會中架橋科普教育,讓一般民眾和中小學師生能更加認識環境知識,並有機會親手操作相關實驗設備。她滿懷熱情地說:「教育迷人的地方在於,你給學生一顆種子,他可能會回送你一叢美麗的花卉或一株茁壯的大樹。」
422淨灘
獨立書店講座
在外籍學生心中種下一顆環境教育的種子
王雅玢不只積極培育我國環境工程領域人才,也積極推動國際交流,促使更多外籍生能夠更認識臺灣。她鼓勵外籍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擔任研討會工作人員及參加各項環境相關活動,學習環境行動實踐,努力讓外籍生成為我們的一份子。她鼓勵外籍生用自己國家的語言,和在臺灣的新住民及外籍人士交流,推廣環境知識和臺灣的作法。
在幫助外籍生融入臺灣之外,她也積極帶領外籍生認識臺灣的環境政策,「這些來臺灣念書的外籍生,是我們很好的朋友,他如果瞭解臺灣的政策、技術,未來這些學生在他們的國家都有可能擔任要職,當有政策或技術需求時,他的國家就很有機會可以採用臺灣的政策跟技術,這是一個很務實的環境外交,把臺灣的經驗推廣到國際上」,王雅玢語帶期望地說。她舉例,曾經有外籍生採用臺灣經驗回到印尼的小學推動環境教育,讓臺灣環境教育的影響力更進一步擴展,她期望外籍生變成我們的種子,將來回到自己國家能夠幫助更多人認識臺灣,協助臺灣進行實質的環境外交。
外籍生參與科普教育
外籍生回到印尼推動環境教育
透過教育影響更多人
王雅玢熱愛中原大學環工系,她在環工系成立第一年進到中原大學服務,因此學校在教學及研究上給予她高度自由發揮的空間,她相當熱愛「大學教授」的角色,直到今日,她深信那是她人生很重要的起點。除了專業知識的分享,她也以身為人母有著關愛孩子的心情,對學生投諸以亦師亦友般的感情。提起和學生的互動,王雅玢眼中充滿熱情和活力,曾經有學生與家人關係緊張來求助,也曾經有學生在婚前帶另一半來介紹給她認識,「我隨時歡迎任何人來找我聊天,來找我解決問題也好,或只是打聲招呼,我都能感到無比歡欣」,她的的確確是如此喜歡她的學生,「甚至我媽現在看到我的人生過得如此豐富又精采,她認同當時我的選擇是對我最好的,這讓我很感動,我證明了我自己的選擇」。
除了學校課堂的教育,王雅玢也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進到社區進行環境教育、社區再造,讓社區變成重要教學場域。她認為,在過程中使學生學習到跨領域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要讓環境變好,需要很多不一樣領域的人一起投入。透過社區再造,讓學生學習到跨領域合作外,也學習如何與不同經歷、不同年齡層的人們對話。她期望學生能夠瞭解,環境和經濟共好的精神,在應用專業去服務他人的時候,如何依對象去客製化、去調整,做到「我的東西要讓別人聽得懂」。
善用優點,發揮所長
身為一個女性,王雅玢認為女性有一些溫柔堅毅的特質、在工程及科學上,能扮演一個很好的溝通協調的角色,應該要更相信自己,有自信心的去投入這個領域。另一方面,她也提到,不管是男性或女性,「大家都有自己的專長跟特質,應該要順著自己的特質去發展,這個社會就會更和諧,就算遇到很多挫折,也要保持正向思考,為自己的人生,努力及堅持下去」。
- 發布單位:
- 環境部
- 更新日期:
- 113-08-10
- 點閱數量:
-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