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環境直達車】第 11 集 - 「環評」是什麼? 20分鐘淺談「環境影響評估」!

分享到LINE 列印本頁

環境影響評估簡稱環評,常常聽到人家說環評,那到底在評什麼呢?有什麼項目呢? 如果我想開發一塊地,要不要送環評呢?

環評的程序是怎麼進行?如果我想要闡述保護環境的意見,可以怎麼參與環評會議呢?面對經濟發展,環境部又該如何為環境把關!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環部負責環評業務的環境保護司蔡司長,用20分鐘簡單的為我們介紹環境影響評估的流程與它的意義!

環評相關資訊~請上 環境部【環評書件查詢系統】https://eiadoc.moenv.gov.tw/eiaweb/

環境部官網 環境部臉書

主持人:環境部行銷企劃師 楊珉儀
來賓:環境部 環境保護司 司長 蔡孟裕

「環評」是什麼? 20分鐘淺談「環境影響評估」!

逐字稿

主持人00:00:29,162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這一集的環境直達車,給您豐富又準確的環境議題資訊,我是今天的主持人珉儀,今天很開心邀請到我們環保司的司長蔡孟裕蔡司長來到我們的節目,請蔡司長跟大家打個招呼

來賓00:00:44,501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環境部環保司的司長蔡孟裕

主持人00:00:51,143

環保司大概是在做什麼樣的業務啊

來賓 00:00:53,457

環保司主要的兩個業務,第一個是做環境影響評估,那第二個是推動環境教育的這一些的工作,主要是這兩個

主持人00:01:04,642

所以在電視上很常會聽到人家說環評、環評,那個就是環境影響評估嗎

來賓

沒錯

主持人

那今天既然司長來到我們節目上,我們就來跟司長聊聊,到底什麼是環評啊,很常在電視或新聞上看到人家說什麼環評通過,或者是環評不通過,所謂的環評是在做甚麼樣的評估呢?

來賓00:01:23,450

講到環評,這個其實是社會或者是工業發展之後才會有這樣的議題,以前農業社會其實坦白不會有涉及到某些的開發行為、開發樣態,需要先進行環評的這些情形;那什麼是環評呢?其實就是因為這些工商業的快速的成長,可能會對於一些環境,包含像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等的這些面向會產生一些影響,所以像以我們台灣大概在民國六十八年開始,就會陸陸續續有些案件開始在思考要去進行環評,那最終我們國家是在民國八十三年的時候立了「環評法」,這裡面希望針對某一些可能對環境上有比較大的影響、衝擊的,要求這些開發者在事前、在開發前,就能以一些比較科學或者是客觀的調查一些預測的模式,提出相關的分析,然後再由各個環保的主管機關,包含中央跟地方都有設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的委員會,來進行所謂的評估,那評估之後再來後面再跟大眾做說明,這個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減少或者預防一些對環境負面的影響。

主持人00:02:57,793

瞭解,所以簡單來說,就是假設我今天要開一個工廠,因為工廠有可能會排廢水,所以我們就要去評估說這個工廠排出來的廢水,未來會不會影響到我們這塊土地,沒有一點像這樣子的概念?

來賓00:03:12,110

對,沒錯。其實就好比說,剛剛講說廢水,那排出來的這個廢水,會不會影響到這個河川下游有農民在引用這一些的水去灌溉,甚至下游會不會有自來水公司去抽取這些河川水變成我們的自來水,那這些我們都希望那排放廢水的行為,有沒有可能說排放的濃度能夠降低,甚至就是說把整個排放口一直移到最下游去,不要讓這些廢水被農民引用

主持人00:03:45,463

就是過程當中,不要去污染排放出去的路徑就對了

來賓00:03:49,783

是,就不要污染到我們周遭,有其他取用這些水的用途

主持人00:03:55,818

所以不是不能蓋,是要有替代方案把傷害降低,我如果是會有排廢水,那我當然要環評,或者是我的工廠可能會有噪音,我可能也要環評,那我要怎麼知道我要做的這個建設,需不需要送環評?

來賓00:04:12,353

其實在我們環保界大概多有一個這樣的邏輯,就是所謂的80/20法則,什麼叫80/20法則,就是希望能夠管制20%的對象,但是可以達到80%的效果。從這樣的邏輯出發,做環評的對象,並不是所有的工廠開發的行為,而是我們有訂了一個要做環評的門檻,基本上的邏輯就是我剛剛說的80/20法則,因此我們環境部有訂了一個就是所謂的「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之細目及範圍」的認定標準,只要你是符合這一個認定標準的對象,那你就要在開發前先來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把這一些涉及到環境的面向先去做一些的預測分析,後面再經過委員會的審查後,未來能夠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這個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的機制

主持人00:05:21,330

那可不可以簡單介紹一下,環評大概會有做什麼樣的項目?就像我剛剛有講,可能是水質啊或者是噪音,那還有沒有其他事需要去評估或注意的

來賓00:05:31,965

其實水、噪音是其中一個項目而已,其餘的比如說,在開發的時候的這些土石方,你改變地形、地貌或許就會有一些下大雨的時候有一些土石流的生態影響,或者說開發的地方一些動植物的生態,會不會說因為開發之後,原本棲息在這邊不管是鳥類也好或者是陸生的生物也好,結果他沒有家了,這些都是很多的生態人士很關心的問題,那其他的像比如說交通也是,景觀、交通,也是我們在評估的範圍裡面會去關注的,不要說今天新設了一個遊樂場,結果造成了附近的交通打結,這個其實也是事先都要去進行一些規劃,然後參酌這些環評委員會這些專業的委員的意見,降低各種所謂的自然生態或者社會環境的一個、一個負面影響

主持人00:06:46,604

了解,剛剛司長有提到說委員會,那所以它的審查是怎麼樣的機制?應該不是幾個人說了算吧?它應該是一個會議還有公開的,可以讓大家一起來聽的

來賓00:06:59,760

對,我們環評整個制度上面來講,可以這麼說,是所有政府機關裡面這些審查的一個許可裡面最公開的一個機制,那它本身的組成不是幾個人說了就通過或不通過,它採用的是一個所謂的「專家審查機制」,如果以我們環境部的環評委員會的組成來說,全部的委員有21位專家學者,這裡面就佔了有14位,也就是大概佔了三分之二的名額,那我們會有設計這樣的機制,其實就是一個專家審查的機制,那今天就是開發者,他把他對於各種環境面向上的影響,做了這些的評估,我們再藉由這一些專家委員的專業,再去進行這一些環境面向的審查,希望從這些專家的角度,覺得怎麼樣去做可以降低、預防後續對環境上所造成的這些影響,就好比說,今天是要設一個很大型的工廠,那他要去做環評,或許這個大型工廠就會排放空氣污染物,那空氣污染物的這個情形會影響附近的空氣品質,因此我們在環評裡面,就會去做一些要求,希望這一家工廠是採用最好的技術,降低它在營運時的空氣污染排放,或者是說他今天在整個操作的時候,如果碰到了空氣品質有不好的時候,甚至就必須要去配合做一些調整,降載等等的這一些的措施,那這些都有可能在環評審查的時候去做進一步的要求

主持人00:08:58,303

會因為不一樣的產業,去找不一樣的專家來看嗎

來賓00:09:02,942

其實我們應該是這樣說,我們的環評委員會它的組成每兩年一屆,不過我們在進行最後的環評委員會之前,都會去行使一個機制叫「初審」,案件送進來之後就會先進行初審,初審如果有一個結果才會送到固定委員的環評委員會,所以其實最後的環評委員會的委員是固定的,至少每兩年是固定的,但是前面的那個所謂的初審委員,我們會按照不同的案件,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引進非環評委員的專家進來一起參酌他的意見,進行整個環境影響評估的審查,所以在我們的這個機制來講,最終有固定的環評委員,但是在初審的時候,又有其他另外一批或者另外一些的專家學者,也會協助去去做把關

主持人00:10:13,929

那所以其實企業在送審之前會知道學者是誰嗎?這可以做得到真的公平、公正嗎?

來賓00:10:20,298

不會,他不會知道

主持人00:10:25,377

所以,不會發生人家說就事前都知道是誰啊,怎麼送都嘛過,會有這種問題嗎?

來賓00:10:30,893

不會不會,因為其實環評委員或專家學者,這一些的審查他們都是秉持他們的專業,所以是基於專業而不是基於所謂的立場上面去做審查

主持人00:10:43,710

而且,因為我們的審查過程也是公開的,都可以經得起檢視

來賓00:10:48,076

是,講到了公開,應該是這樣,我們的環評審查是最公開的,民眾都可以循著很多管道去了解相關環評審查的程序以及內容,環評的案件還沒有送案前,就必須把他的文件傳到我們環境部「環評書件查詢系統」,讓民眾可以下載參閱,然後強制要求在送審前要召開說明會,附近的鄰里、當地的縣市政府以及通知當地的民意代表等等,這些的要求,召開說明會,讓民眾清楚你要在這邊做什麼樣的開發,這個是一個做到了所謂的「資訊公開」;民眾參與部分,比如說你要想要來陳述意見,想要在我們審查的時候一起陳述意見,那或者是你沒辦法過來,你說你們環境部在台北,我住在屏東、台南,你要幫我付我的那個高鐵的費用嗎?那我們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機制,就是call out,我們打電話給你,電話費也不用你付,那我們環境部在審查的時候,到了你要陳述意見的那個階段,我們打電話給你,你從電話裡面表達你的意見,這些意見現場的那一些審查委員都聽得到

主持人00:12:28,412

不用出門就可以參加環評會議

來賓00:12:29,942

那甚至還有一個情形是,你比較不會說話、不善於表達意見,可是你想要知道現在審查到什麼程度,有通過或沒有通過,沒過是因為什麼,我們都有直播,大家都有手機,所以你就可以上我們環境部的直播系統,即時看環評委員正在審查,環評委員表達了什麼意見、其他人表達了什麼意見,這些即時都可以看得到,都是我們為了讓民眾能夠充分的參與,也能夠做到資訊的公開。其實還有最後一個,我們還有一個要求,審查通過的這個案件要再到開發地點再召開一次說明會,再溝通一次,再跟民眾講環境部那邊審查的情形,那要求的哪些事情、後面的承諾是什麼,要跟民眾說清楚,所以不管從送件前或者是送件中,或者是最後審查的結果,民眾都可以參與,所以我剛剛一開始說,我們的環評審查機制,應該是全部的公務單位裡面審查的機制裡面算是最公開,而且是最透明的機制,所以這個部分其實我們都很歡迎大家來參與。

主持人00:14:11,739

那司長,其實環評這個機制最常要面對的就是兩面夾攻,民眾會覺得說,你要保護環境啊,怎麼可以讓環評通過? 那可能企業會說你在拖,一直在擋我的投資、我的開發案不過我要怎麼賺錢? 那站在環保的立場,我們要怎麼樣同時去權衡這個環境跟經濟

來賓00:14:35,313

其實環評本身絕對不是開發的絆腳石,當然也不是開發的護航者。環評本身其實它的主軸是在於環境本身,就像環評法的第一條說得很清楚,我們環評法講的是說,為了預防或減輕這些開發的一個過程裡面或後續的營運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所以要進行環評,所以它的主要在於所謂的環境保護的層面上。我相信不管今天你是贊成還是反對環評案,我們講到保護環境,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吧?我想不管是任何有立場或者是沒有立場的人,應該是不會反對說:喔沒有,我就是要破壞環境,應該不會有這種人啦,應該不會有這種企業。所以,其實我要強調的就是說,環境影響評估的這一些審查都只是為了環境本身,未來希望能夠越來越好,我們要求開發者必須更進一步的保護我們的環境,以目前科學的或者目前有效的方式,比如說能夠降低,這一些污染的產生,能夠去選擇適當的地點,然後去進行這一些的開發,那當然,如果說,經過環評委員會這邊看了之後,他認為沒有喔,你這個案子對環境的影響過大

主持人00:16:18,896

怎麼都降不下

來賓00:16:20,412

對,你怎麼都沒有辦法,那就會不同意。我們台灣的環評法裡面有個機制,就是環評有一個否決權,環評如果你今天審查不過,那對不起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不可以核發給你開發許可,那當然那種情形是你的影響過大,你再怎麼改善、再怎麼減、再怎麼樣子的一個科學手段都沒辦法的情形,就會有所謂的環評審查不通過的狀況,所以他是一個保護環境的措施,而不是所謂的阻礙經濟或者是護航經濟,這樣的一個工具,我想大家都必須要很清楚的對於環評上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其實也要跟大家也要再說明,並不是說通過環評就一了百了、通過環評就可以開發了,環評絕對不會那麼偉大,一個開發的行為,可能後面或者是所涉及到要取得建照、申請山坡地的開發,要去申請後面土地的變更,這些都是在整個開發的過程裡面所必須要去完成的程序,環評只是其中一個要完成的程序而已,所以有些人有些誤解說環評通過了就可以開發,其實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法治的社會,很多的法規所規定的這些的許可,都是這一些開發行為所必須要去符合、取得的,環評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主持人

所以應該是說,在環境這個前提之下其實是不需要取捨的,因為環境就是我們最高的標準,我們也很希望可以透過環評這樣的機制才可以引導企業去更謹慎的面對環保這個議題

來賓00:18:29,750

是,其實這個就是真正是我們環評本身真正的含意,開發跟環境兩個之間都可以一併的去做思考,其實是可以關心的面向共同去平衡

主持人00:18:41,366

今天非常謝謝司長來到我們的節目,也希望有機會也可以來跟大家分享,另外一個業務就是有關於環境教育,相信一定也會非常的有趣喔。今天謝謝司長,也謝謝各位聽眾朋友

來賓00:18:54,397

謝謝珉儀,謝謝我們各位聽眾朋友的聆聽,謝謝

發布單位:
環境部監測資訊司行政資訊資安科
發布日期:
113-08-20
更新日期:
11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