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造成南部地區多處太陽能光電設施受損,許多光電板遭受破壞,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環境部立即啟動跨署合作,從 監督清運、水質檢驗、執法裁罰、制度強化 等面向全方位處理,守護環境。
這不僅是一次性的災後應變,建議未來成立跨部會『光電總體檢小組』,檢視四大面向:案場管理、抗極端天氣能力、災害應變機制、災後復原計畫,全面強化災防韌性。
本次丹娜絲風災災損總計33案場光電板總受損約13萬5千片,分類整理後送交處理機構完成去化。
對於未依期程辦理者,已依法開罰,並要求限期完成清理。否則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71條規定,若事業單位或相關責任人未依規定清除廢棄物,主管機關得代為清理並向其求償,必要時更可移送強制執行,並聲請假扣押或假處分,以保障公共利益。
環境部強調,政府一定會嚴格監督,確保業者負起責任,為環境討回公道。
社會最關心的「光電板是否造成水質污染」問題,本部已連續多次抽驗受損案場周邊水質。
目前國內已有具專業的資源化處理機構,能有效拆解光電模組中的鋁框、玻璃與矽晶片等可再利用材料,處理技術為物理處理、破碎成細小顆粒取得乾淨玻璃、分離矽晶片進行金屬提煉、背板則可回到塑膠回收,或有陶瓷原料再利用產品。
環境部已啟動《廢棄物清理法》修正,將光電板納入應回收廢棄物,並研議合理費率,以建立完整責任鏈,確保綠能發展更負責任、更永續。
截至114/9/4,約88%已處理,並已督促業者加速清運,落後業者依法重罰 。
光電板絕無就地粉碎。
因風災造成光電板相關設施損毀,塑膠浮筒為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可作為再利用。8月16日環境部進行巡查時發現業者為減少塑膠浮筒運送容積,降低清除費用,逕自在現場使用破碎機將塑膠浮筒進行破碎(並非光電板),該部分已違反廢棄物清理法,已立即勒令停止作爲並移除破碎機。
四次檢測,確認無污染
檢測結果顯示無重金屬異常,且滯洪池並非飲用水源或養殖魚塭。
環境部早在8/7即派員至嘉義義竹新庄滯洪池光電案場調查,操作過程及暫存場並未發現有紅色水流出,現地採樣檢測紅色水窪處水樣,檢測結果顯示:
根據氣象署資料,本次颱風為嘉義地區首次破紀錄的登陸颱風,嘉義及臺南均出現歷來最強、最久的強風。台電也因強風衝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共有3,500根電線桿倒塌,顯示本次颱風的威力遠超以往。
環境部建議成立跨部會「光電總體檢小組」,全面強化防災韌性。
檢視四大面向:1️⃣ 案場管理 2️⃣ 抗極端天氣能力 3️⃣ 災害應變機制 4️⃣ 災後復原計畫。
環境部已啟動《廢棄物清理法》修正,將光電板納入應回收廢棄物,並研議合理費率,以建立完整責任鏈,確保綠能發展更負責任、更永續。
相關圖卡
相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