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環境直達車】第 1 集 - 碳費是什麼

分享到LINE 列印本頁

今天邀請到她來到我們的節目上,就是要跟聽眾朋友一起來聊一聊什麼是碳費?

碳費要怎麼收呢?其他的國家有在收嗎?

對一般民眾來說,收碳費對我來有什麼影響呢?

碳費的徵收對象是誰?收碳費會造成民生的衝擊嗎?

常聽說要做碳費才能跟國際接軌,台灣有做才有辦法跟國際接軌嗎?

環境部官網 環境部臉書

主持人:環境部行銷企劃師 楊珉儀
來賓:環境部 政務次長 施文真


【重點節錄】

什麼是碳費?

碳定價制度是對「二氧化碳」排放的收費機制,是全球面對氣候變遷,減少碳排放的經濟管制工具,也就是「碳排有價、排碳收費」的概念,希望透過針對排放量的收費來促使排放源採取減碳措施。

目前國際上的碳定價制度大約區分為兩種,一種是總量管制與交易,另一種則是碳稅或碳費。目前全球大約有75個國家或地區實施碳定價制度,其中39個採用碳稅或碳費,當中有90%是針對化石燃料、10%採用排放量來徵收,台灣就是這種;另外,有36個國家或地區採所謂的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價格是由市場來決定。

台灣的碳費制度

台灣的碳定價制度採「碳費先行」,首批針對直接及間接排放超過2.5萬公噸一年碳當量的電力業和製造業徵收,搭配「自主減量計畫」方案,提供企業減碳獎勵誘因,不僅用收費方式控制排放量,更希望企業積極尋求減少排放的方案降低排碳成本,把資金真正用於落實減碳的工作。

目前首批碳費徵收對象約有500個排放源(工廠),分別隸屬於281家企業,包含鋼鐵、水泥、化學材料、半導體等產業,前述排放源涵蓋全國將近一半溫室氣體排放量,因此,假設這些收費對象能夠因為碳費的制度而減碳,則全國有一半的減碳將是他們的貢獻。

碳費費率的訂定是在專業廣泛的討論和嚴謹的評估基礎上進行,考量物價、經濟成長及收費對象的影響並在專家學者的參與下進行審議。

徵收碳費對一般民眾的影響不大

實際上碳費的徵收範圍非常有限,主要針對少數高碳排的企業,即使有些企業因為碳費而增加成本,對一般民眾的生活影響並不大,因為涉及的產品並不是每個人都直接接觸的日常消費品。

在第四次費率審議會中,針對碳費對於物價還有總體經濟層面的影響進行估算,費率從每噸100到1,000元新台幣的收費級距之下,對國內產毛額(GDP)的影響只有在0.02%到0.18%之間;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影響,是0.01到0.12個百分點,對於坊間謠傳因為碳費會導致房價上漲,經過環境部及內政部的評估,碳費徵收後對於營建成本的影響不到1%,因此民眾不必恐慌,業者也勿藉碳費來哄抬價格。

面對淨零的趨勢,台灣企業如何與國際接軌

台灣的企業在面臨碳定價的趨勢下,要如何保有競爭力? 許多國際市場對於減碳的要求日益提高,然而各國在碳定價的制度與收費等標準不盡相同,也會訂出自己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而台灣的碳定價(碳費)能不能適用、扣抵及對接,需要經過複雜的計算才能夠相對應,在這樣的前提下,企業和民眾面對碳費可以先關注自身的碳排放,多加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費資源來計算、了解自己的碳足跡。而企業亦能進行碳盤查做好並執行減碳的工作,了解自身的碳排情況再透過適當的減排策略及執行,不僅可以減少碳費的負擔,還能在國際市場上保持競爭力。

發布單位:
環境部
發布日期:
113-06-14
更新日期:
11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