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專報
會期:第11屆第4會期
日期:114年11月24日
主題:COP30成果與臺灣氣候治理推動方向
報告人:彭啓明 部長
【以科學守護臺灣】
今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邀請環境部進行業務報告。環境部說明,將以科學為基礎,面對極端氣候衝擊,強化減碳行動與環境風險管理。
★ 重點工作方向
■ 氣候行動:提出 NDC 3.0,2030 減量目標自 24±1% 提升為 28±2%,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已連續三年下降,將持續以跨部會合作提升減碳與韌性。同時,推動綠領人才、綠色採購、綠色成長聯盟,強化公私部門合作,攜手減碳。
■ 資源循環與執法:持續進行颱風災後復原及廚餘去化,同步推動《資源循環推動法》與《廢棄物清理法》修法,兼顧循環利用與嚴懲不法,擴增去化量能,降低違規棄置風險。
■ 空氣與水環境:啟動校園空品四層防護網及「透明淡水河」示範,結合資訊公開與流域治理,從源頭減污、守護健康。
■ 科技治理:新設「環境資訊科技司」,推動環境治理 AI 化,提升行政效能與對外回應速度。
環境部表示,將透過科學治理、跨域合作與國際接軌,持續推動淨零轉型,守護民眾健康與環境安全。
【全球共作迎向淨零】
COP30 於巴西貝倫落幕,本屆以 2035 年新一輪 NDC(國家減量貢獻)與「全球共作」(Global Mutirão)為核心,並討論調適資金自每年 1,200 億美元提高至 3,000 億美元等議題。環境部說明,臺灣雖非 UNFCCC 會員國,仍自主比照聯合國標準,提出 NDC 3.0、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及透明度報告,與國際接軌不缺席。
環境部指出,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2024 已較 2005 年減少 6.7%,預估 2025 年可達 9%~10% 減量,並被國際「全球碳預算」報告列為全球 35 個經濟成長與碳排放脫鉤國家之一。然而,德國看守協會 CCPI 的評比方法未充分反映實質減量趨勢與國情差異,結果顯與多項具有代表性的國際數據不符。
未來,環境部將持續推動 20 項減碳旗艦計畫與國際合作(包含依巴黎協定與友邦簽署合作備忘錄),以科學為基礎、全球共同行動,落實 NDC 3.0,帶領臺灣朝向 2050 淨零穩健前進。
一、COP30成果與全球行動趨勢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於巴西貝倫舉行,為《巴黎協定》實施十週年的重要里程碑。本次會議形成「貝倫政治套案」,從承諾走向行動,呼籲全球加速減碳與調適措施,並推動新一輪國家自定貢獻(NDC)政策循環。議題涵蓋能源轉型、森林再生、糧食安全、公正轉型與氣候融資等面向,展現國際共同面對氣候挑戰的決心。
二、臺灣務實參與與國際接軌作為
臺灣以自主遵約精神提出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兩年期透明度報告(BTR)與最新排放清冊(NIR),展現透明治理成果。同時透過公私協力參與峰會周邊活動,促進產官學研與青年團體交流,辦理多場論壇、雙邊會談與媒體宣傳,強化國際合作與能見度。
三、排放持續下降與綠色成長成果
最新資料顯示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持續下降,電力排放係數降至0.469公斤CO2e/度,再生能源建置加速,離岸風電新增裝置量位居全球前列。各部門燃料燃燒排放量呈下降趨勢,展現排放與經濟成長脫鉤的綠色成長能力。
四、氣候變遷績效指標評比爭議
國際民間團體發布之CCPI 2026評比與多項具代表性的國際數據落差甚大,未能反映臺灣實際減碳成果。依據UNEP、JRC-EDGAR與全球碳預算報告資料,臺灣已呈現明顯減量趨勢並為全球少數排放脫鉤國家之一。政府已多次向國際建議改善評比方法,包括調整權重、提升資料透明度與建立複評機制。
五、2050淨零推動策略與未來工作
因應COP30決議,我國將加速推動能源、製造、住商、運輸、農業與環境等領域減碳行動,提出20項減碳旗艦行動計畫,涵蓋再生能源、儲能、氫能與碳捕捉技術等重點項目,並透過法規調適、金融支持與人才培育強化政策落實。同時推動資源循環、公正轉型與社會參與,提升整體氣候韌性。
六、結語
臺灣氣候治理方向與全球一致,未來將持續依循《巴黎協定》,推動NDC更新、透明度報告與調適行動,以科學為基礎加速淨零轉型。透過政策落實與國際合作,提升氣候績效與國際能見度,為全球淨零與永續發展貢獻力量。